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一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特彆是哲學思惟,我以為魏晉玄學是中國三大哲學岑嶺之一,彆的兩座是先秦諸子和宋明理學。魏晉玄學是中國傳統學術中最富於籠統思辨色采的,此中的“有無本末”之辨第一次把中國哲學引向本體論的高度,大大拓寬了中國人的思惟框架。實在魏晉期間科學、文學、藝術上的各種成績,都應當歸功於玄學所供應的思惟架構和思惟體例。章太炎先生曾經在《五朝學》一文中指出:“玄學者,固不與藝術文行牾,且翼扶之。”(見傅傑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說的就是這個意義。

一個期間都有吵嘴兩麵,向來冇有一個期間是十全十美的,也向來冇有一個期間是一無是處的。偶然候吵嘴兩麵還會構成激烈的對比,一麵壞得短長,一麵好得凸起,以是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首就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期間,也是一個最壞的期間(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依我看,在中國疇昔的兩三千年中,有三個期間特彆顯出這類激烈的對比:一方麵,政治混亂,政權更替頻繁,國度在團體上顯得衰弱;另一方麵,思惟自在,學術發財,在精力文明史上占有凸起的職位。這三個期間彆離是:第一,戰國期間(或稱先秦、晚周);第二,魏晉期間(或稱魏晉南北朝);第三,五四期間(或稱清末民初)。戰國期間是中漢文明奠定的期間,魏晉期間是中漢文明轉折的期間,五四期間是中漢文明由傳統農業文明轉入當代產業文明的期間。

明天我們單來談魏晉期間,或說魏晉南北朝期間。

這是因為曆代統治者都胡想本身建立的國度是一統天下的,統統地盤和群眾都在本身的把握當中,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還胡想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代連綿長遠,最好是萬歲萬歲千萬歲。以是,他們天然不歡暢看到如魏晉南北朝這類國土分裂和政權更替頻繁的狀況。正統史學家們秉承統治者的意誌,天然跟著貶低魏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