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個戰術題目:明顯是本身用水淹彆人,如何反而被對方淹掉了?可見這個晉君的技術程度,或者說跟技術職員的相同程度,實在是個大題目。在字母筆墨(聲音筆墨)冇有風行的年代,技術職員在衡量之下,隻會跟著韓魏這些文人或者小人走,不然他們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乃至,丹青筆墨的昌隆,本身不就是小人意淫的成果麼?
那麼究竟桓子和康子會不會造反呢?從他們的回話來看,還是很普通的反應,畢竟先把到手的肥肉拿下再說。亂世當中,大家自危,哪用想甚麼將來?(“而欲為危難不成成之事乎?”)但是人就是如許,你不提這事,他們一定會想。你當著兩人麵把這事提出來,就表白你的確開端思疑他們了,而他們也就具有了“第一次合作契機”。那麼作為襄子,究竟是提還是不提的好呢?各有各的好處,如何挑選,看天意,看脾氣。
大難當頭的趙君,當然也不會閒著。因而派出這個最管用的“張孟約”。張孟約公然就跟韓魏兩君談攏了,畢竟襄子削藩的企圖非常明白,那麼三家聯成一體,該當是料想當中的,辨彆僅在於早聯還是晚聯。趙都城快垮台了他們才結合起來,申明襄子的通盤打算差一點點就勝利了。功虧於?,也是儘過人事的豪傑,天意不幫手,他也冇有體例。
當然,韓魏這兩個滑頭,談攏不談攏一定是最關頭的,他們一向在等候的機會,是親眼看到襄子軍隊“救水而亂”。如果襄子冇亂起來,或者反而趙國亂得更快,那麼他們的態度或許又有分歧。(重視此段筆墨中的“襄子”指的是趙國國君,非晉君。連名字都要起成一樣的,功利之心昭昭然。這類毫無氣度的民族,最後被秦滅掉真是再普通不過,藺相如廉頗白起之類的故事,拿來解解悶也便能夠了。)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彆人;彆人不與,必向之以兵。但是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
本來小人就是這個“段規”。不過這小我小程度太低,出的甚麼餿主義,估計是晉襄公安插在韓君身邊的特工。因而韓康子還真地給出了一個“萬家之邑”。他這一給,一樣有小人的魏國就也給。最後趙國冇給,襄子公然就“怒”了。但是他怒的也很有程度,竟然是帶著韓魏兩國的軍隊一起去打趙,進一步檢視你們的“忠心”。哈哈,真不愧是神族以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以是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樸重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但是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但是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儘謂之賢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賢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覺得善,小人挾才覺得惡。挾才覺得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覺得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製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未幾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敷,乃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前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