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祖追諡兄道譚為始興昭烈王,以其次子頊襲封。及世祖即位,頊在長安未還,上以本宗乏享,戊戌,詔徙封頊為安成王,皇子伯茂為始興王。
周禦正中大夫崔猷建議,覺得:“賢人沿革,因時製宜。明天子稱王,不敷以威天下,請遵秦、漢舊製稱天子,建年號。”己亥,周王始稱天子,追遵文王曰文天子,改元武成。
齊太史奏,本年當除舊佈新。齊主問於特進彭城公元韶曰:“漢光武何故複興?”對曰:“為誅諸劉不儘。”因而齊主悉殺諸元以厭之。癸未,誅始平公元世哲等二十五家,囚韶等十九家。韶幽於地牢,絕食,啗衣袖而死。
癸卯,齊詔:“官方或有父祖冒姓元氏,或假托攜養者,不問世數遠近,悉聽改複本姓。”
齊顯祖將如晉陽,乃儘誅諸元,或祖父為王,或身嘗貴要,皆斬於東市,其嬰兒投於空中,承之以槊。前後死者凡七百二十一人,悉棄屍漳水,剖魚者常常得人爪甲,鄴下為之久不食魚。使元黃頭與諸囚自金鳳台各乘紙鴟以飛,黃頭獨能至紫陌乃墮,仍付禦史中丞畢義雲餓殺之。唯開府儀同三司元蠻、祠部郎中元文遙等數家獲免。蠻,繼之子,常山王演之妃父;文遙,遵之五世孫也。定襄令元景安,虔之玄孫也,欲請改姓高氏,其從兄景皓曰:“安有棄其本宗而從人之姓者乎!丈夫寧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誅之,賜景安姓高氏。
丁酉,遣鎮北將軍徐度將兵誌南皖口。
乙亥,立太子母吳興沈妃為皇後。
己巳,齊齊如晉陽。
辛未,周主封其弟輔成公邕為魯公,安成公憲為齊公,純為陳公,盛為越公,達為代公,通為冀公,逌為滕公。
齊顯祖嗜酒成疾,不複能食,自知不能久,謂李後曰:“人生必有死,何足致惜!但憐正道尚幼,人將奪之耳!”又謂常山王演曰:“奪則任汝,慎勿殺也!”尚書令開封王楊愔、領軍大將軍平秦王歸彥、侍中廣漢燕子獻、黃門侍郎鄭頤皆受遺詔輔政。冬,十月,甲午,殂。癸卯,發喪,群臣號哭,無下泣者,唯楊愔涕泗哭泣。太子殷即位,大赦。庚戌,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詔諸土木金鐵雜匠統統停罷。
齊主封子紹廉為長安王。
三月,戊戌,齊以侍中高德政為尚書右仆射。
蒲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周文育、周迪、黃法□共討餘公揚,豫章內史熊曇朗引兵會之,眾且萬人。文育軍於金口,公揚詐降,謀執文育,文育覺之,囚送建康。文育進屯三陂。王琳遣其將曹慶帥二千人救餘孝勱,慶分遣主帥常眾愛與文育相拒,自帥其眾攻周迪及安南將軍吳明徹,迪等敗,文育退據金口。熊曇朗因其得勝,行刺文育以應眾愛,監軍孫白象聞其謀,勸文育先之,文育不從。時周迪棄船走,不知地點,乙酉,文育得迪書,自齎以示曇朗,曇朗殺之於座而並其眾,因據新淦城。曇朗將兵萬人襲周敷,敷擊破之,曇朗單騎奔巴山。
辛酉,立皇子伯宗為太子。
辛亥,周以侯莫陳崇為大司徒,達奚武為大宗伯,武陽公豆盧寧為大司寇,柱國輔城公邕為大司空。
六月,戊子,周以霖雨,詔群臣上封事極諫。左光祿大夫猗氏樂遜上言四事:其一,覺得“比來守令代期既促,責其效果,專務威猛;今關東之民淪亡塗炭,若不佈政優優,聞諸境外,何故使彼勞民,歸就樂土!”其二,覺得“頃者魏都洛陽,一時殷盛,貴勢之家,競為侈糜,終使禍亂交興,天下喪敗;比來朝貴器服稍華,百工造作務儘奇巧,臣誠恐物逐好移,有損政俗。”其三,覺得“選曹補擬,宜舉眾共之;今州郡選置,猶集鄉閭,況天下銓衡,不取物望,既非機事,何足苛密!其選置之日,宜令眾心明白,然後呈奏。”其四,覺得“高洋占有山東,未易猝製,譬猶棋劫相持,爭行前後,若一行不當,或成彼利。誠應舍小營大,先保封域,不宜貪利邊疆,輕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