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任務:學術思惟史和文明史的清算
文獻的編輯
文與獻的乾係
典藏學:
語義背景的闡發
考古質料表白:黃河下流大汶口文明、黃河中遊的仰韶文明、長江下流的良渚文明、長江中遊的大溪文明均發明有初期描畫標記。
因為甲骨文隻發掘於安陽小屯村的一小塊地區,初期學者思疑甲骨文是僅利用於商王朝王室內部的筆墨,利用非常侷促。
清李桓《國朝耆舊類征》
義例(凡例、體例)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目次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體裁
傳播情勢
平生:張舜徽(1911-1992),中國汗青文獻研討會會長,古典文獻學家,湖南沅江人。曾任民國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傳授。著有《說文解字約注》、《廣校讎略》、《清人彆集總目》、《中國文獻學》、《清儒學記》,近期華中師範大學編輯有《張舜徽集》。
清朝以降:“文獻——古典文獻”看法之生長
文獻的編輯
廣義觀點
3、石刻文獻
目次學作為讀書治學的門徑,誇大對相乾書目標熟諳與書目體例的把握。
文獻本體的實證研討
第一階段
思慮題:筆墨是記錄說話的標記,中國方言浩繁,為甚麼中國筆墨倒是同一的?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曆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批評,乃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載,凡一話一言能夠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書評學:優良的書評不但是茫茫書海的引航員,並且本身就是給讀書人以享用的文學作品。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經之至者,道也,以是明道者其詞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之道,必有漸也。
文與獻不是對峙的,而是相互轉化的。
甲骨文與商周汗青考據
啟事
文獻本體的研討
漢字發源是多元的
甲骨文的辨識與發掘